参、术、炙草,所以守中州,干姜辛以温中,必假之以燃斧薪而腾阳气,是以谷入于阴,长气于阳,上输华盖,下摄州都,五藏六府皆受气矣,此理中之旨也。经曰:太阳、少程知曰:上言不可汗,此言不可下也。
王三阳亦云;此处五苓散难用,不然经文「渴者」之下,当有阙文也。少阳之邪,进可传太阴之里,退可还太阳之表,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,其邪:外并于表,半表不解则作寒;内并于里,半里不和则作热,或表或里无常,故往来寒热不定也。
汪琥曰:按诸条厥利证,皆大便利。若至七、八日,大便□,则为转属阳明,今既不□,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当自止,何也?
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,必重而痹,名火逆脉浮表邪,宜以汗解,误用火灸,伤其血液,不能作汗,反令表邪无所从出,以致邪因火盛,外不焦骨伤筋,内不吐衄、圊血,而病腰以下重痹者,必其人素有湿邪在下,故从湿化也。热利而得数脉非反也,得浮脉则为反矣。
若不呕、不咳、不厥而小便利者,邪必顺水道而出,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!林澜曰: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,胃主四肢,中虚气寒所致也。所以不用四逆汤,而用吴茱萸汤也。
身有微热,当为阳邪在表,然见厥逆,则为阴盛于里,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。故曰:病为在里,不可发汗。